游记 · 烟雨桂林第一
一想到旅游,往昔游历山水的画卷便在脑海中悠然展开。八达岭长城沐浴在落日余晖中,霞光为其披上绯红纱衣之景跃然眼前;杭州的桂花糕,甜美软糯仿佛仍萦绕舌尖;而济南清澈的泉水,如同明镜环绕,历历在目。在默默里算着,已然四个春秋未出过这座城市了。岁月悠悠,这些旅行断想都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沉淀,深埋在了儿时的回忆中。我常有一种感觉:随着时光的流逝,过往的每一刻似乎都被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辉,愈发显得美好而珍贵。或许,这正是诸多文人墨客钟情于描绘童年时光的原因吧。每当这些景象在心头重现,一股暖流携带着喜悦油然而生,不禁叹于生活的美好一面。
放了寒假,我那渴望远行的心扉再也无法禁锢。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,踏上了往桂林的火车。旅游,当然要有头有尾。这头便是坐火车。在我的旅游印象中,来往的过程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。每当我置身机场或者火车站,心中总充满旅游的期待。对旅游的憧憬总是充满梦幻色彩,而火车站的片刻停留,不知不觉间化作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甜蜜地带。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宽广的车站内流动,行李箱轻巧地穿梭在各式小店之间,一声声火车进站之音在大厅回响……一幅幅画面勾起了我儿时的旅游记忆。随着太阳渐渐西沉,我们的火车慢慢驶出站台。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的钱塘江从脚下穿过,我们一路顺着湘江南下,一渡、二渡、三渡,还有一次与湘江并行。夜幕降临,星辰引路,直至晨光破晓,我们终于抵达了风景如画的桂林。
第一站是芦笛岩。检票口旁边的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照片,都是大人物来参观的记录。芦笛岩,作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瑰宝,进出口巧妙隐匿于青山半腰,增添了几分探秘的意趣。说起溶洞,我想起小时候去的张家界。那里的石头千姿百态,长长的石钟乳和钟乳石(我也是在那次知道了这两个名字)顶天立地,还时常有滴水飞落。溶洞的空间也幽邃深远,站在天桥上,全方位的景色尽收眼底。相比之下,芦笛岩虽拥有一处宏大的洞室,却在景观上略显逊色,未能重现张家界那般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,颇感遗憾。
出了芦笛岩,我们打道回府。这酒店正靠着大名鼎鼎的漓江。漓江,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,轻展于广西的翠岭之间。看着漓江水,我忽然想起了《桂林山水》中的句子“漓江的水真静啊,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;漓江的水真清啊,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;漓江的水真绿啊,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。”第一次读到还是小时候,从此,我心中对最完美之水的想象原型就是漓江了。此时此刻,眼前便是多年来梦中之景,便产生出一种梦幻的感觉。
啊!这就是漓江!这就是天下闻名的漓江!
我几乎是小跑着走向漓江之畔。漓江的水,碧波荡漾,宛如一块流动的翡翠,在轻风的挑逗下,闪烁着鳞甲般的光泽。天空中,烟雨蒙蒙,细雨如织,它们不紧不慢地从灰白的天幕滑落,仿若天地间最细腻的情感,裹挟着清风,最终温柔地亲吻江面。每滴雨珠的触碰,都晕开圈圈波纹,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致的画家,以水为纸,以雨为笔,在宽阔的江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瞬息万变的水墨画。为这雨中的漓江,更添了几分柔情与朦胧。山影、树影、云影在雨雾中交织融合,远山似被一层轻纱轻轻覆盖,显得既真实又梦幻。我站立于此,任由细雨轻拂面颊,呼吸间满是湿润的南国植物与江水混合的清新气息,心灵在这份宁静与美丽中得到了释放和洗涤。直到雨水浸透了鞋子,才把我拉回现实,便匆匆忙忙回去了。
下一个景点是象鼻山。我原本以为象鼻山隐匿于深山老林,但没想到它离我的酒店只有几百米的距离。以往经常在电脑桌面各种地方看到的景象出现在面前,令人恍若梦境。山不在高,水不在深,关键是其独特的姿态。山形狭长,两侧被碧波环绕,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漓江。河水在象鼻处汇合,形成一个湖。尤为独特的是,山体临湖一侧,自然雕琢出一道拱门,恰似一头温顺的大象正悠然饮水于湖畔。象鼻笔直插入水中,亦是桂林群山的典型写照。雪下了起来,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象鼻山之上。起初,只是零星的雪花,如同天空撒下的细碎珍珠,轻轻触碰着大地的脸颊,转瞬即化。然而,不久后,雪势渐增,如雨点般急促地落下,在空中交织成一幅幅精致的画卷,好似迫不及待要目睹象鼻山的美景。听司机说,桂林已经二十余年未下过雪了。此番意外遇雪,实属罕见之喜,甚至能看到桂林人都见不到之景。
观赏了美景之后,第二天,我来到了靖江王府,见识桂林的人文历史。建筑是石头的史诗,古老的城墙无声叙说着靖江王府昔日的威严。抚在墙垣上,感受那粗糙的表面承载了多少岁月的痕迹,斑驳的石雕凝结着多少岁月的沉淀。顺着大道向里走,大大的“三元及第”几个字赫然现于头顶,满载着科举考生的心之所盼。王府的导游带着我们一行,了解了靖江王府的历史。靖江王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是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,从此世代相袭,历时280年。1921年孙中山督师北伐,曾驻节于此。拓福字、考科举、拜太岁等一系列活动让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韵味展现。此府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,更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。此府依独秀峰而建,山虽不高,但山势险峻,景色秀丽。有文赞曰:
夫独秀岩者,据岭表之胜,控藩国之雄,上方真境拔引乎西南,尧峰舜洞屹立乎东北,桂岭西山巨镇乎后先,洲东渡映带乎左右,于乃真峰屹立,高插天半,势压鸿尻。盖八景之奇无出其最者,故名独秀,是扶舆清淑,山川磅礴之气有以致然也。——《游独秀岩记》
独秀岩西有洞屋,如幽邃衍迤,旁则竹树葱郁,灵羽翔集,前则宫垣叠带,后则涟漪濯秀。——《独秀岩西洞记》
府在独秀山前,其地为广西甲胜之最。一峰堑插霄汉,四时林木荣辉,下涌流泉, 潭如新月,巍然上下,绝秀丽乎龙飞凤舞之胜。爰居斯地,患无终废,皆因地利也。——《独秀岩记》
天色渐晚,我们出了王府,回到了酒店。
第三天是最为激动的一天,因为即将见到的是桂林最广为人知的景色——百里画廊。早上起来,酒店内弥漫着一种令人沉醉的香气,那是独属于桂林米粉的韵味,混合了酸笋的微酸与汤的醇厚,仿佛能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。米粉如丝绸般细腻,浸泡在浓厚而鲜美的汤中,上面铺满了五彩斑斓的配料:翠绿的葱花和香菜点缀其上,金黄的炸花生米和酸豆角散落四周,还有那几片牛肉,诱人至极。挑起一筷子米粉送入口中——那一刻,所有的味道仿佛在口腔中绽放:米粉滑过舌尖,带来米粉的滑嫩与汤汁的鲜美相互交织,酸鲜咸香恰到好处,既浓郁又不失和谐。而酸笋的风味尤其突出,使桂林米粉鲜美的同时也成就了它的独特。
晨曦初破,薄雾缭绕,群山似是犹抱琵琶半遮面,透出青黛色的轮廓。我们来到百里画廊,准备亲眼目睹桂林那最为秀丽的风景。船开始行进后不久,立刻被眼前的景致牢牢吸引。那是我从未见过的绝美风光,是一种言语难以尽数描绘的秀美,令人为之震颤。随着船渐渐驶入百里画廊,只见几个庞大的影子在薄雾中渐行渐近,原来是山。名震天下的桂林之山,终于见到了!果然名不虚传!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密集的山,一丛丛,一簇簇。这种层峦叠嶂的样子,给人独特的视觉冲击。不同于别处的山,在平地隆起的高坡之上,一个又一个的山尖耸立起来,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真的,这里的山,每座都不一样。岁月的刻刀将山顶雕琢得圆润无棱,但形状却被保留下来。光照在山上,形成明暗的对比,更增加了它的立体感,使我想起文艺复兴时的画作。随着船行的深入,我迫不及待地上到观景平台。前后都是一眼望不穿的山组成的林,茂密的数木将城市的喧嚣远远地挡在外面,让人以为进入了古老的原始森林。在这里,造化钟神秀,大自然的风光从未如此纯粹地汇聚一地,静待有心人细细品鉴。近处的山清晰可见,茂盛的树木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;稍微远点,山的颜色淡了;再往后,山就只剩下轮廓,逐渐消失在雾气的氤氲中。一山黛,一山青;一山浓,一山淡。浓淡青黛在这里交织,人好像置身画卷,游荡在水墨丹青之间。桂林的山,是造化勾勒的青绿诗行,每一峰都承载着自然的韵脚,每一石都镌刻着岁月的格律;桂林的山,是天工巧夺的水墨画卷,每一峦都好似细笔的皴擦,每一丘都胜过大笔的渲染;桂林的山,是梦中萦绕的田园牧歌,它们不语,却以万年的守望,诉说着与水相依的柔情,与云相伴的自在。悬泉瀑布,飞漱其间。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泉水刚从半山腰流出,便从陡峭的山上跌落,被下面的石头劈成两路后,各自夺路而下,翻个身再跌下去,三跌,四跌,碎成堆堆白雪。漓江两岸的山,仿佛被刀削过一般,从半山腰甚至山顶齐齐地落下来,露出黄黑相间的石头的本色。黄和黑交织在一起,构成纷繁多样的图案,九马画山便是典型。数十米高的山在江水前陡然降至水平面,形成一堵宽阔的墙面。黄色的铺陈,加上黑色的勾勒,画布上好似九匹马在奔腾。此时正值深冬,山上常绿树和落叶树交错杂糅,让黄绿相间成为这片天地的主色调。这似乎是一个遗憾,但仔细想去,要是一眼望去全是绿色,不是反而单调了吗?这样的黄色,正好丰富了颜色。随着两岸青山相对出,河岸的一丛丛竹子映入眼帘。“满目青葱织绿锦,一川翠竹任横斜。”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凤尾竹,在纸币上也能看见它们的风采。风吹过时,它们就像海浪一样波动,好像是无形的风的化身。听导游说,周总理来阳朔时指示引进种植筒竹,自此百里画廊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,随性中带着几分悠然与宁静,仿佛时光在这里慢了脚步。这时,导游的声音传入耳朵:马上就要到20元纸币取景地了!一听到这句话,我们立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币,面向风景拍起照来。画面中最近的三座山却不似前面所见的有底座,而是直接拔地而起,独自成山。群山环抱间,偶尔可见飞鸟掠过,点缀了天空,更添几分生机与灵动。江风拂面,带着水汽的清新与山林的芬芳,令人心旷神怡。阳光透过轻纱般的云层,洒在水面上,形成斑驳的光影,金色与碧绿交织,浮光跃金,美不胜收。静静地站着,听着水声潺潺,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,心灵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中得到了彻底的释放。而这一切,全部浓缩在短短五十里的漓江两岸,好像造物主特地打造仙都,让我们能一饱眼福。此刻,人与漓江、与自然,仿佛融为了一体,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宁静,让人疑心是否是进入了世外桃源。唯一遗憾的是,江水在之前雨水的冲打下变得浑浊,没有了清澈见底的美感。据说在晴天,山峦层层叠叠,倒映在水中,与真实的山景交相辉映,让人分不清哪是山,哪是影。看着一个又一个小山从窗外经过,我吃了午饭,不知不觉间已进入阳朔地带。行船接近尾声时,作为道别,导游给我们唱了一首当地的民歌。至今仍萦绕耳畔的是那句深情的吟唱“唯有山歌送亲人,送亲人”。朴素的歌词里透露着广西人淳朴好客的性格,正是这样的人情美为百里画廊的景色美画上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