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自主达到目标的方法
如何自主达到目标?
如何自主达到目标?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生活中必须回答的问题。作为学生,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好,说得“狭隘”一点就是得高分。对于实现这个目标,除了个体差异外,就是要回答本问题并付诸行动。个体差异是与生俱来的,这点无法改变,也就无需多想,因此足见本问题的重要性。本文试图通过分解达到目标的过程并逐一击破的方式,分析出全面的达到目标的方法。本文以学习历史这门学科为例。当然,这些方法对于其他学科也是适用的。
达到目标的过程
设立目标 $\to$ 动力 $\to$ 效率 $\to$ 内容 $\to$ 坚持 $\to$ 达到目标
设立目标
我们努力,最终就是要达成目标。但这个目标是不一定的。
最好的目标就是学好历史。这也是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目标。 还有一种目标,就是临时混过去。也可以称之为不定目标。通常症状为学而不思、抄作业等。据我所知,这是很多同学的状态。这通常是缺乏原始动力导致的。原始动力要和长久动力(简称动力)区分开来。
动力
动力的产生
人在面对选择时,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选择执行。我们可以对“选择对我们的有利程度”进行一个量化,就称这个量为利值吧。
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式:利值 $=$ 价值 $-$ 代价
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研究动力的来源了。人为何会产生动力?一开始我认为,是因为“努力”、“不努力”这两个选择中,努力这种选择的利值更大。但后来我发现这是有一点问题的,因为努力和不努力并不是两个离散的变量,而是有一个过渡的,也就是努力的程度也会有变化。然而经过几番努力后发现这样实在太复杂了,因此还是只考虑两种选择的吧。要使得这样就有这两种方式:增加努力利值、减少不努利值(或同时)。
于是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升动力了。
动力的提升
先来看看减少不努力利值方面。不努力会有哪些不好的结果?一个最重要的后果就是中考考不好,还有就是自尊心会受挫,老师批评,进度不如同学等。这些是原本就有的。对于这些,我们可以让它加大力度或增加频率,比如多听听中考的重要性和危机程度等。还有原本没有的,我能想到的就是惩罚。
接下来是增加努力利值方面,换种说法,就是增加正反馈。这基本上就是减小不努力利值的反面,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兴趣。培养了对历史这门课的兴趣,可以极大地增加动力。自豪感也是。还有一点,减小努力难度,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代价。减小努力难度相当于减小努力付出的代价,也就使得努力利值变高了。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心理学知识,我也不甚了解。我所知到的有两点,其一,降低起始难度。就是一开始给自己定个很小的目标,比如写作文先随便写点框架,然后补充细节,这样比直接写要容易一些。其二,拆解大问题。把写作文拆成找素材、列提纲、粗写、细写、修改等步骤。
通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就找到增加动力的主要方法了,关于这些方法,再多说一句,它们不一定要实物的,精神上的也非常重要,比如考好了之后老师的一句表扬,就有可能化为学生学习非常强大的动力。精神上的奖励可以是当众的表扬、奖状、上荣誉榜等,实物的奖励可以是礼物,可以是券或四叶币之类的。
不难发现,上面的方法中就包含了我们常在讲座上听到的奖惩机制、培养兴趣等。
在以上动力中,私以为兴趣、攀比、拆解大问题、自豪、降低起始难度、奖励是最有实质效果的。
效率
同样的内容,要做得更快。
思路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效率:
时间:
减少学习之外的时间:
空余时间(间隙时间)
无效时间
时间利用率:
规划时间
专注力:
生理:
增加精力
保持清醒
控制快感
...
心理:
克制走神:
外部干扰:
减少干扰,调整环境、文具等
自发走神:
发呆:
设置提示:
听视嗅觉(悬梁刺股)
心理
想别的事:
克制
记下来以后想
增加时间
- 利用间隙时间
- 减少无效时间,包括减少玩或对学习帮助不大的事的时间。在日记本上列出各种待办的事和干了的事,仔细分析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些地方。其中对“达到目标和其他有用事情”价值极小的事,应当果断戒。
高效利用时间
规划时间
- 做计划
- 每个时间段根据精神状态决定做哪些事,比如早晨背书
- 重要不紧急的事要有计划地做等
- 劳逸结合(看新闻)
专注的方法
增加精力
- 锻炼
- 早睡早起
- 午睡
- 劳逸结合
控制快感(网上找的,偏心理学)
- 抑制快感
- 利用痛感调节快感
保持清醒
- 书房要通风,不然缺氧会让效率大大降低。我前两天有一次就是这样,闷了俩小时只写了一张英语报纸,开窗之后半小时就结束战斗。
- 早睡早起
- 补充能量,如多喝水
克制走神
- 设置视听觉提示,如贴一个座右铭、定闹钟
- 心理上的提示:规划时间,如定计划
- 调整环境。环境可以分人或物。人就是有别人在旁边对你起到心理上的作用,比如大家一起写作业;物就是整理桌面、清理杂物等。私以为学校里学生效率高,主要原因就是人、物环境兼备。
- 写字用一支好用的笔
- 内在的,控制自己不要想别的事,如果有重要的事就记下来。
内容
对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说,内容就是指向学习。
思路
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那样,学习也具有质量二重性。
1
2
3
4
5
6
7
8
学习:
质:
知识体系
学科思维
量:
内容吸收率:
知识的吸收率
思维的吸收率
学习内容
知识体系
- 梳理思维导图
- 勤于积累
- 刷题(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)
- 自己出题
学科思维
学科思维的一大体现就是做题思路。问题转化成:如何提高做题思路?我想有两种途径。其一,像训练神经网络那样,通过大量训练让大脑自己学会怎样答题,即题海战术。其二,通过总结、推导或任何方法,找到解题的方法或框架或路径。
题海战术
这一块研究纯粹题海战术,即丝毫不用思考地做题。这也要讲究一个内化率,即做过的题能吸收多少。题海战术的重点在于提高内化率。这种内化,表现为记忆。这不算思考,因为只要记题目和参考答案怎么写。
找方法
私以为这是更好的,因为它需投入时间精力少,因此更容易有效。
要怎样“找方法”呢?
我们希望这些内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。因此我们不论通过总结、推导或任何方法,最终目的都是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或框架,它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。然而这不一定能实现。所以有的书上会将这些内容进行分类,再对每个部分提炼一个通用方法。比如有一本阅读公式的书,就是分成了很多的题型,对每个题型给出一个公式。然而按照题型的分类,不一定是最优的。
所以好的分类是找到方法的基础。
内容吸收率
题目的吸收率
快速做题法
刷题的作用有:
- 熟悉知识点
- 找不足
- 便于总结
我们要增加刷题的效率。
- 筛选有用的题目。因为这样熟悉知识点的效率就增加了,且我们希望刷题消耗的精力最小。
- 找不足。把做错的原因找出来。做错题本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。
- 总结。在做题后,要把做题的思路内化,这种内化,表现为思考。不能单单记住答案是什么,要分析、理解他写了哪些方面、为什么这样写、对以后做题有什么可借鉴之处、能否用一个框架得出这个答案等。对于题目,要分析考察的知识点等。
知识点的吸收率
- 预习
- 课上认真听讲,记笔记
- 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(三次闪回)
- 不耻下问
- 要消化知识
特定情境下的知识点吸收率
我发现如下现象: 经常会有同学能把单词背出来却不会读。
总结
根据我认为的达到目标的过程,我分析了其中每一步的提升方法,并且得出了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些方法的原理,比如在学校效率高是因为人和物环境。另外,也包含了各种讲座之类的上提到的方法,如“课前准备要做好”“培养孩子兴趣”“高效学习”。在本文中,这些方法不再是零星的毫无关联的经验,而是系统的,更有逻辑的。
本文所提到的是对“达到目标”的拆解,还并不能直接执行。想要落实到实际生活,还需对本文继续拆解,得到执行方案。强调一句,执行方案要遵循“两个切合”:切合实际、切合目标。
我们可以发现,达到目标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。前一个没达到就没法完成后面的。所以,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。
2024年1月18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