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

关于小科目

公元3456年,S国的S城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教育变动。对此,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华发表了一篇评论,其辞曰:

此次变动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以下从愁家的视角,看看此次变动对他们有什么影响。

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,此次变动的好处有如下几点:1. 减轻童生学习负担;2. 聚焦核心科目和核心素养培养;3. 优化院试选拔机制。

通过这样以减轻童生的学习负担,可能效果并不显著。这之后,童生自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试科目上。这样下来,势必会有更多人在院试中发挥优异。这就引出一个问题:高分扎堆,筛选不出真正优秀的童生了,反而不利于优化院试选拔机制。所以,院试一定会增加难度来区分考生。届时,为了增加难度,更多的偏题怪题会出现,还有可能为此拓宽考纲范围。但是,这就又增加童生负担了。

聚焦核心科目,让童生们不要学得太杂,顾此失彼,初心是很好的。不过,若要这样说的话,此次变动不就相当于小科目全“失”了。因此,聚焦实弗能很好地发挥作用。

至于优化院试选拔机制,并不依赖于此。事实上,此次变动并不能让偏科的童生得到更好的选拔。毕竟,主课中的文理科是参半的,没有给偏科孩子带来好处,况且小学科本身对总成绩的影响也较小。还有人说,死记硬背的小学科不符合培养童生的理念。笔者认为,这句话看似合理,靠“死记硬背”这个词本身带有的贬义。在笔者看来,“死记硬背”正是小学科的优点。第一,就如上文所说,童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。早在约四千年前的中国,康夫舍斯就提出了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的观点,指出了学和思是缺一不可的。如果强调思而不重视学习知识,对于童生的发展也可能不好。第二,背诵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,如果童中的知识点都记不住的话,在秀中是很难学好的,况且秀中知识就是以童中知识为基础的。

那么,原先的好处在哪里呢?

第一,减轻秀中学习任务。童中的这些年的知识,现在全要推给秀中,一方面学得不够扎实,另一方面增加了生员的学习负担。对于个人来说,这是一个最切实的问题。

第二,在小学科上的成功会带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。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。有些童生主课学得不好,却在小学科上表现优异,这种成功的感觉能显著增强一个人学习的动力。

第三,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。每个学科,学好它的方法都不一样。这主要是由于每科的学科思维不同。没有人天生就掌握所有学科思维,何况有些思维其实是“人造”的。在童中学习多门学科,有助于童生发展出应对不同学科思维也能学好的能力。这对于以后的秀中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帮助。这恰恰是在优化院试选拔机制。

第四,增加所有童生的知识面。要知道很大比例的童生是当不了生员的。对于他们来说,童中可能是他们最后一个集中学习大量知识的时期了。笔者认为,童中教育的目的便是普及知识、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。且不说后两者,单从普及知识角度,小科目就是很有必要的。如果一个人身处社会却没有充足的文化知识,那是很吃亏且很可惜的,何况一群人。试想,若不学历史,对时局的了解便会有种架空感,好像世界无缘无故就变成今天这样了。面对一些困难时,也不能从历史中寻找灵感,缺乏一定的策略和思路;社会缺乏共同记忆,不了解历史文化积淀,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,别人说一个典故却浑然不知其意,等等,害处不胜枚举。生物也一样,在肾不好的时候想着:我以前得过的病不都好了,人生命力这么强,小小一个肾还恢复不了?殊不知肾损伤是不可逆的。总之,童生缺少这些科目知识是不好的。

这次变动,受益的是谁呢?似乎是那些在主课上有天赋但不太愿意学习小科目知识的童生。这样的选择,是否真能符合社会的长远需求呢?不过,确实有一些偏科偏得很严重的学霸,这次变动对他们是个好消息。就这一点来说,此次变动是很好的。

以上当然不是说变动不好。以上只是笔者不切实际的猜测罢了。笔者的分析很有可能是错的,要通过实践才能知道对错。即使不如所望,辩证唯物主义认为,追寻真理的过程一定是曲折的。在不断的试错中,教育模式一定会越来越完善!

(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华)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ND 4.0 by the author.

© Charlie. Some rights reserved.

Using the Chirpy theme for Jekyll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