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

名词

名词,作为我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石,是除祈使与感叹之外所有句子的骨架。它们如此司空见惯,以至于鲜有人深究其本质。直至我学习定冠词、不定冠词及零冠词的用法时,我才思考起名词的本质。何为名词?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当我们提及“一只狗”,这“狗”一词,是指所有符合狗的定义的物质总和,还是一种抽象的特征约束,抑或仅仅是一个符号?

名词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。譬如,若探寻“狗”的定义,会发现它被定义为什么什么的动物,这里的“动物”便是包容“狗”这一名词的更广泛范畴,而定义中的种种特性则构成了对“狗”的约束条件。因此,名词展现出了类似集合的特性,然而,“概念”是名词的最高层级,与数学中的集合理论不同。数学中没有“最大”的集合。

我倾向于将“狗”视为一个纯粹的人类构建的概念。这种抽象,超越了人类语言的描述,甚至可能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范畴,颇有些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哲学意味。名词是人类构建的一种结构化产物,它们之间能建立等价关系,在汉语中体现为“是”。名词可受修饰而限定,进而形成偏序关系,且虽无最小的名词(因修饰语可无限叠加,创生新名词),却存在最大的“概念”。

面对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,我们能在该事物与名词间构建起联系。在汉语中,这种联系同样以“是”来表述,但此“是”非前述的等价关系中的“是”。比如,看见一只真实的狗,我们说“它是狗”;遇见一只猫,则言“它不是狗”。这些表述,均是在现实与名词之间建立了联系。这种联系的依据是名词的定义里的限制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ND 4.0 by the author.